官方微信
首页 > 文章列表
眼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者:aikun 发布时间: 2017年9月2日

广东省中医院 符文彬

第一节 眼针疗法的源流

一、眼针疗法是《内经》“观眼察病”的综合发展
1.察目中五色辨病
2.观目中赤脉辨病
3.察目窠、目下辨病
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为眼针疗法奠定基础
三、彭静山创眼针疗法

第二节 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证治准绳》说:“目窍于肝,主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
二、眼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
足三阳经起于眼或其边缘,手三阳经皆有支脉止于眼边或其附近,足厥阴经、手少阴经与目系相通,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阴乔脉和阳乔脉与目内眦或下方相连。

第三节 眼针穴区的定位

        眼针穴区分为“八区十三穴”。具体划分方法为: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目的内眦和外眦,再经瞳孔中心做一与该水平线相垂直线,并延伸过眼上眶和下眶,即将眼分为四个象限。然后再将每个象限划分为两个相等区,即将眼划分成八个相等区,分别为1、2、3、4、5、6、7、8区。
2、4、7穴区各占45弧度,其余各穴区各占22.5弧度。2、4、7穴区分别代表上焦、中焦、下焦区;1、3、5、6、8五个区,每区代表相表里的脏腑,即1区肾、膀胱,3区肝、胆,5区心、小肠,6区脾、胃,8区肺、大肠。眼针穴区分布于眼眶边缘外0.5cm处。

第四节 眼针穴区的主治作用

眼针穴区主治作用:
一.各脏腑穴区主治本脏腑或经脉的疾病
二.上焦区主治膈肌水平以上疾病
三.中焦区主治膈肌水平以下、脐水平以上疾病
四.下焦区主治脐水平以下疾病

第五节 眼针疗法的取穴原则

眼针疗法的取穴原则:
一.循本经取穴
二.脏腑辨证取穴
三.三焦辨证取穴

第六节 眼针疗法的适应症

眼针疗法的适应症:
一.中风偏瘫;
二.各种疼痛性疾病 ;
三.其他:哮喘.高血压 等。

第七节 眼针疗法的刺灸法

        病人选用仰卧或坐位。选好穴区, 病人闭眼, 常规消毒, 选用0.5或1寸30-32号针灸针。医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压住眼球并使眼睑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在眼眶缘外0.5cm处轻轻刺入。直刺或斜刺时深度均以达到眼眶骨膜并有得气感为度。针刺上眶穴区时, 针尖向上, 针体与水平线成45度角; 针刺下眶穴区时, 针体与眼眶垂直。留针15-30分钟, 留针期间, 每5分钟运针1次。出针时, 左手把消毒干棉球压在针旁, 右手缓缓地把针拔出, 待针尖将要脱出时, 急以干棉球压住针孔约3分钟, 以防出血。

第八节 眼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眼脸肥厚或眼脸静脉明显者要慎用;
二.针刺时要保护眼球;
三.针刺内眦的穴区时, 要注意忌伤内眦动脉;
四.肢体功能障碍或疼痛者, 可一边针刺一边令患者缓慢活动肢体, 以加强疗效;
五.眼针针刺时个别病人也会出现晕针现象, 要注意预防和处理。

第九节 眼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1.中风偏瘫
主穴: 上焦区, 下焦区。
配穴: 伴有高血压者加肝区; 失语者加心区; 属气虚血瘀者加胃区; 属肝肾不足者加肝区、肾区。

2.坐骨神经痛
主穴: 膀胱区, 胆区, 下焦区。
配穴: 根性坐骨神经痛加肾。

3.急性腰扭伤
主穴: 膀胱区, 肾区。
配穴: 伴有下肢牵涉痛者加下焦区。

4.腰肌劳损
主穴: 膀胱区
配穴: 肾虚者加肾区; 湿困者加脾区; 气滞血瘀者加肝区。

5.头痛
主穴: 上焦区
配穴: 前额头痛加胃区、大肠区; 后头痛加膀胱区、小肠区; 侧头痛加胆区;气滞血瘀或巅顶头痛加肝区; 肾虚者 加肾区。

6.肩周炎
主穴: 上焦区
配穴: 肩前痛加大肠区; 肩后痛加小肠区

7.胆绞痛
主穴: 胆区, 中焦区。
配穴: 肝区。

8.胃脘痛
主穴: 胃区, 中焦区。
配穴: 脾胃虚寒加脾区; 肝郁气滞加肝区。

9.痛经
主穴: 肝区, 下焦区。
配穴: 气血虚弱者加脾区; 肾虚者加肾区。

10.高血压
主穴: 肝区
配穴: 肾虚者加肾区; 痰浊中阻者加脾区。

11.哮喘
主穴:肺、上焦

12.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