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首页 > 文章列表
关于中医针灸申遗的情况简介
发布者:aikun 发布时间: 2017年9月3日

一、“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景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32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救人医疗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不仅在中国广泛采用,并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而中医针灸申遗的实践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文化要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而中医针灸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载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少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的外国学子来中国正是通过中医针灸来触摸和感受文化,而国外很多民众也借助针灸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形式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此外,针灸还是中医中体现技艺和工艺最突出的部分,而且这种经千百年积累、总结出的传统技艺,至今还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
2006年针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承保护工作。2008年9月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2010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说到“遗产”,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濒危”,对于中医针灸申遗,针灸界内部也有这样的疑惑:针灸并没有濒危,为何申遗?这里我想告诉各位的是,《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
一是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申遗属于后者,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2条规定的“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和作用,中医针灸是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知识、技能。大家都知道,中国在申遗过程中,有一个变化,当初我们申遗的时候是以中医申遗,因为中医的内涵很丰富、内容很多,再加上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技能、中医的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包,在申遗的过程当中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我们作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这次得到了通过,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因为中医针灸是中医发展中的一个部分,我想它的申遗成功,毫无疑问,对于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对于更好地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医针灸无论从文化、理论、技能方面,都具有比较完善的代表性。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于中国政府更好地重视中医药发展,更好地重视中医针灸,更好地使中医针灸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医针灸和中国文化、中医药的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将对中医药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中医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使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意义
    1、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针灸,作为民族文化和创造力的代表形态之一,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这一遗产发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对话、增进互相尊重的媒介作用,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合作研究等形式,促进针灸向世界传播。同时能够推进中医针灸在世界上健康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更好地总结传承,促进中医针灸发展
将针灸列入代表作名录,也有助于促进国家对针灸文化传承和保护研究的投入,从文化层面,系统整理传承流派,开展针灸文化的理论研究,做好针灸的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医术;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续与发展的环境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虽然中医针灸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被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
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公约》精神被越来越多的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地认识,针灸在被更大范围内共享的同时,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将得到更多地了解、理解和尊重,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续与发展的环境,使这一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实践为更多民众的生命健康保障增添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4、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的民众
由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的针灸,通过非药物的物理刺激激发人体自我调节功能而实现健康的目的,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针灸作为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使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为更多的民众服务。

三、列入代表作名录后的保护政策措施
    申报成功后,我们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履行缔约国责任,逐条落实在申报文本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的有关保护措施的各项承诺,强化这项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发展、保护:
1、制定宣传与保护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针灸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计划,真正将中医针灸文化遗保护计划落实到实处。
(1)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
通过调查传统针灸在当代中医针灸中的地位,确定传统针灸的自身价值。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建立传承保护名录。以中医针灸的申遗为契机,为中医针灸营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环境。
(2)探索不同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传统的传承方式基础上,我们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传承模式,完善并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3)积累传承资料,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
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访谈、记录和出版工作,编写传承经验集,为针灸的有序传承积累资料;同时也加强传统针灸理论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整理出版针灸古籍,普及传统针灸知识;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举办传承人技艺交流活动,为中医针灸的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对话平台。
(4)加强针灸博物馆的建设
定期展示针灸文物、史料、古籍和传统针具制作工艺、传统技法等,为民众客观认识及有序传承发挥作用。
(5)多渠道加强中医药宣传
举办针灸文化节,宣传和弘扬中医针灸的文化价值;举办“针灸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使其内容直观和形象地被感知和理解,提高公众对针灸文化的认知度;在公共信息网增设专门频道,全面介绍中医针灸的相关资讯,为中医针灸的弘扬和宣传工作发挥作用。
2、为开展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战略研究
申遗成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以后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战略家与领域专家的共同探讨,开展文化建设和保护研究。同时也要加大科学研究,鼓励理论和医术的创新,以科学研究带动与落实有关中医针灸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促进中医针灸各项事业的发展。